科普:维护比赛公平的米勒法则
2020-06-23 19:36:11 来源:CCTV5在线直播
写在前面
竞技篮球的本质是把球放入篮筐,并且全力以赴赢得比赛。而把球放入篮筐最普遍、最大众的方式,便是投篮。
在NBA的历史长河中,我们遇见过很多在NBA群体里朝不保夕的扣将、街球手、篮板手等拥有一技之长的球员,但很少会听说一名投篮能力上佳的球员因为竞技原因被球队遗弃。不管身处什么时代,会投篮都意味着在篮球场上拥有一个很高的下限。
但是,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,任何球场上的优势都会被拿来当做获取胜利的筹码,投篮也不例外,这就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课题——如何能够在每球必争和寸土必争的NBA赛场上,一边保持投篮的稳定性,一边从投篮中获取最大的利益。
今天,我们来一起了解一项以限制进攻球员、维护赛场公平为目的的NBA规则——米勒法则。
释义
时光回溯到2012年10月,在经历了一个因劳资纠纷而缩水的赛季后,所有人都期盼着拥有完整赛程的12-13赛季能够尽快开打。
在2012之前的NBA联盟里,很多以投篮见长的球员为了应对防守人对自己的贴身盯防,往往会选择在投篮时伸出小腿来扩大投篮面积,并以这样的方式引诱防守人陷入犯规陷阱,来博得罚球。为此,NBA联盟在12-13赛季开始前,就进攻球员投篮时“故意伸腿制造犯规”这一现象而制定了相应的规则:从当赛季开始,如果有进攻球员故意在投篮时伸腿,意图来制造犯规,那么这名进攻球员可能将会被判罚进攻犯规。
NBA联盟将这一规则最终命名为“米勒法则”,这是因为NBA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手雷吉-米勒在其职业生涯中非常善于使用这个小招数。
前世今生
喜欢热火球星韦德和小牛球星诺维茨基的球迷们都会记得,在2006年的NBA总决赛上,韦德利用自己出色的突破和投篮时向前踢腿的动作,为自己赢得了平均每场16.2次的罚球机会,这一数字也只比总决赛期间小牛全队的平均罚球次数少了9次而已。所以有球迷戏称,韦德是靠着裁判和罚球赢得了系列赛,并且拿到了2006年的总决赛MVP。
有了这样的“前车之鉴”,NBA联盟出台“米勒法则”便有了参照。这项新规一经推出,便有很多擅长投篮的球员频频“中招”。
GIF-“圆柱体”很小的库里也曾因为擅自扩大“圆柱体”而被吹罚
GIF-凯文-乐福的“小伎俩”被裁判识破
GIF-哈登在规则上行走
案例与疑问
下面我们看两个案例
1.诺天王的“金鸡独立”为什么不在“米勒法则”的黑名单上?
曾几何时,诺维茨基的“金鸡独立”是NBA一道靓丽的风景线,这个独树一帜而又具备极大杀伤力的技术动作随着小牛在2011年的夺冠而被更多人熟知,打过球的人都知道,这项技术动作是依靠身体后倾创造出投篮空间,同时依靠小腿前倾保持身体平衡。而防守球员的封盖通常是从正前方或侧前方的方向来干扰投篮,所以严格意义上讲,“金鸡独立”并未扩大原地的“圆柱体”来骗取犯规,而是将“圆柱体”向身后延展,所以它并不在“米勒法则”的黑名单上。
2.麦迪式的“剪刀脚”会触犯“米勒法则”吗?
“米勒法则”出台后,NBA联盟在定义进攻球员投篮踢腿时,会设定一些前提条件——即如果进攻球员在踢腿时并未与防守人有身体接触,那么这样的投篮踢腿仍然会被视作正常的投篮动作。
考虑到2012年以后,麦迪已经过了巅峰期,所以麦迪的“剪刀脚”是否会触犯“米勒法则”,只能停留在纸面分析上了,但从前提条件来看,天赋异禀的麦迪因为出色的跳投能力和超长的臂展,而让自己的跳投几乎无法被封盖,所以麦迪投篮时的“剪刀脚”几乎不会给防守人有身体接触的机会。
结语
从根本上讲,NBA是个鼓励进攻的联盟,为了增加篮球运动的观赏性,联盟的大多数规则都是用来保护进攻球员的,例如投篮球员的“圆柱体”不能被侵犯等。
但当“圆柱体”法则被过度解读时,便出现了前文提到的“依靠裁判和罚球赢得比赛”的案例,“米勒法则”能够更好的维护赛场公平,更好的健全比赛规则,让比赛的胜负更纯粹的由球员们去决定。